
期刊简介
本刊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主办,1955年6月创刊,是一份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有学术品味和影响的中医药学专业期刊。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指定中文期刊”。本刊以“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目标,既要全面展示上海地区在中医药基本理论、临床医疗、实验研究、养生康复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学术水平,也适当兼顾广大基层临床工作者对提高中医药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技术的需求,在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上精心组织选题,精编刊物,以倡导新思路、新导向、新内容的“海派”风格,遵循“读者至上”和“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编辑方针,继续成为广大读者“开卷有益、拓展思路”的挚友。本刊注重栏目的设置,因为它既是从事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作者、读者与编辑进行交流的“眼睛”,更是我们共同辛勤耕耘的“园地”。
医疗评审体系遭遇Z世代挑战
时间:2025-08-04 17:51:57
在医疗体系持续变革的浪潮中,新生代医护群体的职业特征与价值观念正形成独特棱角。当传统评审体系的机械齿轮遭遇Z世代医护的个性锋芒,制度与人之间迸发的不仅是摩擦火花,更映照出医疗人才评价机制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评审体系的三重滞后性
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犹如标注着二十年前地标的导航地图,在评估维度上仍将论文数量、材料厚度作为核心坐标。某三甲医院护理部主任透露,近年中级职称评审通过率持续走低,并非申请人专业能力不足,而是标准化申报模板无法呈现年轻护士在智能医疗设备操作、跨学科协作中的真实贡献。更值得警惕的是,临床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应急决策能力、医患沟通效能等软实力指标,在现有评审框架中仍处于"技术性失语"状态。
代际冲突的具象化裂痕
Z世代医护携带数字化基因进入职场,其能力图谱呈现明显跨界特征。某教学医院规培系统显示,近三年入职的医生群体中,87%能熟练运用AI辅助诊断工具,63%参与过远程医疗项目研发,这些新技术应用场景中的实战经验却难以转化为评审体系认可的职业资本。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年轻医护在医疗直播科普、健康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往往被归入"非主流业绩"范畴,这种价值判断的错位正在制造职业发展瓶颈。
破局路径的多维探索
改革试验已在部分医疗机构萌芽。某省卫健委试点"能力积木"评价模型,将VR模拟急救、患者满意度动态监测等指标纳入初级职称评定,使评审标准从平面材料堆砌转向立体能力拼图。更前沿的探索出现在民营医疗集团,其引入的"技术穿透度"评估指标,专门量化医护人员在智慧医院建设中的技术嫁接能力,这种将科技创新力转化为职业晋升阶梯的做法,正在重塑人才价值评估坐标系。
制度重构的生态平衡术
建立弹性评审机制需把握关键平衡点:既要保留临床基本功的考核权重,又需为技术创新开辟专项通道。某医联体推行的"双轨制"评审颇具启示——基础轨保持传统业务能力考核,创新轨则设置医疗信息化贡献值、新型服务模式开发等特色指标,医护人员可根据专长自主选择晋升路径。这种"传统根基+创新枝干"的评估生态,既维护了医疗质量安全底线,又释放了人才发展空间。
当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评审政策的"降维"不应是标准降低,而是评估维度的智能升维。只有建立与时代脉搏同频的医疗人才评价体系,才能让年轻医护群体的创新势能真正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动力源泉。